物理中水温的计算通常采用公式Q=cm(t2-t1)。在这个公式里,c代表水的比热容,通常设定为4.2×103焦耳/(千克·℃);m代表水的质量,1升水的质量大约为1千克;(t2-t1)则是水温变化的幅度。例如,若水温从10℃升高到20℃,那么(t2-t1)即为10℃。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水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设加入的15度水的质量为m2,则有公式:C水*m1*(t1-t) = C水*m2*(t-t2)。简化后得到:m2 = m1*(t1-t)/(t-t2)。进一步,由于ρ水=1克/立方厘米,可以得出:m2 = ρ水*V加。因此,所需加入的水体积V加 = m2/ρ水 = m1*(t1-t)/[ρ水*(t-t2)]。也就是说,只要知道了初始...
解:△t=Q吸/C水m =168000J/4.2*10³*0.5kg =80℃ t=110 ℃,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所以水温只能升到100 ℃ 即水升高的温度:Δt=100℃-30℃=70℃ 【中学物理导航】
Q吸=cmΔt 其中,c为比热容 水的比热容是4.2*10³(kg/℃) m是质量 单位是KG Δ是(t1-t2)末温-初温
初中物理曾经学过一个公式,W=cm(t2-t1)其中c是水的比热容,是一个常数,4200焦耳/(千克*摄氏度)好像是这个值,那已经是8年前学的了 m是水的质量,t2是变化后的温度,t1是变化前的温度,为40度.而W=Pt 所以Pt=cm(t2-t1)t2=Pt/(cm)+40 至于考虑散热,就不那么简单了.根据生活常识水温与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