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论是美国当代社会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并在70年代趋于衰退。尽管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差异。符号互动论强调个体间的互动以及对符号的理解,而社会学习论则关注行为的习得和改变。社会交换论则侧重于个体之间的利益...
符号互动论,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有什么异同
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 H. Mead)创立,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在符号互动论中,“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它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当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社会学习论则是心理学界行为主义学派大师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心理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该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即学习本质上是受到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或惩罚的影响,从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例如,一个孩子如果因为说真话而获得糖果奖励,他未来说真话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因为说谎而获得糖果,他未来说谎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社会交换论则是一种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它将人际传播重新概念化为一种社会交换现象,认为人际传播的推动力量是“自我利益”,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该理论主张应尽量避免人们在利益冲突中的竞争,通过相互的社会交换获得双赢或多赢。社会交换论是美国当代社会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并在70年代趋于衰退。
尽管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差异。符号互动论强调个体间的互动以及对符号的理解,而社会学习论则关注行为的习得和改变。社会交换论则侧重于个体之间的利益交换和关系构建。三者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强调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的重要性。202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