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号的起源并非源自正式的文献记载,而是通过对古代文字或象形符号进行改造而成。最初,它们是通过选择具有最少笔画的表声字来代表发音。例如,符号"ㄅ"来源于古字"包","包"字的说文解字解释为“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读作"ㄅㄠ",选取其发音的"ㄅ"声。"ㄆ"则源于"攵",表示小...
注音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
汉语注音符号:“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後以北京音为标准,“万...
注音符号起源于大陆,目前台湾还在使用,与日语五十音图无关。注音符号即汉语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是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的汉字标音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
注音符号的来源并没有正式的文告,但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采用表声字的原始古字来代表,其因笔划最少。注音符号来源参考ㄅ:“包”之古字,说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读“ㄅㄠ”。取其“ㄅ”声。ㄆ: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