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候有标点符号吗?何时才有?

早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标点符号的萌芽。清人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提到:「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增韵》中也记载:「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录了标点符号,如「、」号解释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而「()...
古代时候有标点符号吗?何时才有?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通常缺少标点符号,断句需依靠读者的经验,这容易导致理解上的歧义。例如,在清代赵恬养的《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就引发了七种不同的解读,显示了标点符号缺失带来的困扰。

然而,实际上中国古代确实存在标点符号,只是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早在战国时期的竹简中,就出现了「└」型符号,用于标志文章的结束。同时,还有类似现代逗号与句号作用的「▄」符号,用于断句。

根据《宋史·何基传》记载,何基在读书时会加标点,使意义自然显现,无需过多解释。这表明,古代确实使用了标点符号,但形式多样,没有统一规范。

早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标点符号的萌芽。清人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提到:「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增韵》中也记载:「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录了标点符号,如「、」号解释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而「()」号则解释为:「钩识也。」清人段玉裁注释:「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这些证据表明,中国古代并非没有标点符号,只是没有现代统一的标准。

由于古代文献普遍缺乏标点符号,阅读变得困难。1919年,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是首部正式采用白话和新式标点符号的著作。

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汪原标点、分段并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首次使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白话文的推广使用。2024-12-16
mengvlog 阅读 4 次 更新于 2025-11-01 13:17: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萌文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符号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WEN.MENGVLOG.COM - 萌文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