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符号学发展出第二阶段,即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的电影机制研究,这一变革的标志性事件是1977年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的出版。这标志着电影符号学在理论探索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开始关注电影背后的心理和文化层面。这一时期的电影符号学不再仅仅停留在形式分析,而是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探讨之中。
电影符号学发展历程
1964年,法国学者麦茨在著作《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中开创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新篇章。这一理论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石,其理论基石包括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泛语言》,意大利艾柯的《电影符码的分节》以及帕索里尼的《诗的电影》等作品。这些理论著作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其步入现代电影理论的阶段。
然而,电影符号学自诞生以来便面临诸多批评,特别是“学术神秘主义”的质疑。它原有的静态和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逐渐暴露出了不足。进入70年代初,研究焦点发生了转变,从静态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关注表述结果转向探讨表述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的研究方向。这一变化反映了对电影符号学理论的深化和拓展。
随着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的融入,电影符号学发展出第二阶段,即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的电影机制研究,这一变革的标志性事件是1977年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的出版。这标志着电影符号学在理论探索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开始关注电影背后的心理和文化层面。这一时期的电影符号学不再仅仅停留在形式分析,而是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探讨之中。扩展资料电影符号学指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随着法国结构主义思想运动的勃兴,于六十年代中叶诞生的一门应用符号学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的一门符号学新分支。它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方法论 。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