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与尽心篇》心得

《孟子·尽心下》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什么孟子要插进来讲这个道理呢?孟子给出的理由是:“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实际,这个道理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方法,说明我们读书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结果轻则使个人成为...
读《孟子与尽心篇》心得
*在有些人眼里,孔孟之道是迂腐的。但当我耐着性子,穿梭在“四书”中时,我发现自己的知见障是那么的根深蒂固。圣人以言立教是为了启迪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的人生一个指南,让我们的一生能活的更有意义。但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现今还有几人能愿意读经典呢?我在推广读经典的时候,肯定有老师觉得我迂腐,肯定有家长觉得我不合时宜,但这有怎样!有的时候,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孟子·尽心下》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什么孟子要插进来讲这个道理呢?孟子给出的理由是:“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实际,这个道理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方法,说明我们读书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结果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我们知道,佛陀的教育讲究“闻思修”三大次第。闻,就是听闻佛法,包括研读佛典、听讲经说法等。其次由闻而思,思是对所闻法思索理解。再者是依思慧而修行,由修行证得“修慧”。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证,这就是修学的通途。

方东美先生曾说:“假使你讲唯识而执著识,认为识是真实,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错误的思想,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唯识学最终的目的是在于转识成智。”这里的“识”就是执着心、分别心、烦恼心、对立心、颠倒心、无明的心。“智”则是清净心、智慧心、平等心、解脱心、般若心、自在的心。可见,我们修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世智辩聪”,卖弄小聪明,而是要“断烦恼、开智慧”。

所以说,修学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开发自性智慧的习惯。在实践中要转舍世俗的心识,成就超越的智慧。识如若不转化为智,识的积累将会使人走入更加迷惑的境地。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从尧舜到商汤五百年

从商汤到文王五百年

从文王到孔子五百年

从孔子到汉武五百年

从汉武到佛祖五百年

从佛祖到宋儒五百年

从宋儒到阳明五百年

从阳明到现在五百年2022-07-01
mengvlog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10-27 21:18: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正香教育 《孟子与尽心篇》读后感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思考,谋定而后动,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和过失,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不足和过失一定要分析出造成该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刨根问底,才能真正做到让失败或过失成为通往成功的台阶。 【篇六】 《孟子与尽心篇》是全书的最后一篇,是整个《孟子》的结论,孟...

  • 《孟子·尽心下》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什么孟子要插进来讲这个道理呢?孟子给出的理由是:“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实际,这个道理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方法,说明我们读书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结果轻则使个人成为...

  •  宜美生活妙招 孟子尽心篇

    《孟子·尽心篇》中的“冯妇搏虎”寓言,主要传达了以下几个核心思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讽喻:孟子通过冯妇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虽然表面上改变行为,但在关键时刻又回归本性的人。冯妇原本善于打虎,后来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但在众人遇到老虎时,他又忍不住要出手相助,这显示出人的本性是难以彻...

  •  文暄生活科普 孟子尽心篇

    三、对行为评价的多元性 此外,寓言还暗示了对行为评价的多元性。冯妇搏虎的行为,在普通民众眼中是英勇无畏的表现,值得高兴和赞扬;但在士人君子看来,却是放弃修养、重操旧业的行为,值得耻笑。这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观念之间对同一行为可能持有截然相反的评价标准。综上所述,《孟子·尽心篇》中的...

  •  宜美生活妙招 孟子尽心篇

    《孟子·尽心篇》中的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孟子以冯妇的故事为例,阐述了对于行为改变与身份认同的看法。故事背景: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希望孟子再次像过去一样劝说君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但孟子拒绝了这一请求。冯妇的故事:孟子用晋国冯妇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的立场。冯妇原本以善于打虎著称,但后来成为善人,不...

萌文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范文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WEN.MENGVLOG.COM - 萌文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