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思考,谋定而后动,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和过失,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不足和过失一定要分析出造成该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刨根问底,才能真正做到让失败或过失成为通往成功的台阶。 【篇六】 《孟子与尽心篇》是全书的最后一篇,是整个《孟子》的结论,孟...
《孟子·尽心下》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什么孟子要插进来讲这个道理呢?孟子给出的理由是:“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实际,这个道理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方法,说明我们读书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结果轻则使个人成为...
《孟子·尽心篇》中的“冯妇搏虎”寓言,主要传达了以下几个核心思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讽喻:孟子通过冯妇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虽然表面上改变行为,但在关键时刻又回归本性的人。冯妇原本善于打虎,后来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但在众人遇到老虎时,他又忍不住要出手相助,这显示出人的本性是难以彻...
三、对行为评价的多元性 此外,寓言还暗示了对行为评价的多元性。冯妇搏虎的行为,在普通民众眼中是英勇无畏的表现,值得高兴和赞扬;但在士人君子看来,却是放弃修养、重操旧业的行为,值得耻笑。这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观念之间对同一行为可能持有截然相反的评价标准。综上所述,《孟子·尽心篇》中的...
《孟子·尽心篇》中的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孟子以冯妇的故事为例,阐述了对于行为改变与身份认同的看法。故事背景: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希望孟子再次像过去一样劝说君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但孟子拒绝了这一请求。冯妇的故事:孟子用晋国冯妇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的立场。冯妇原本以善于打虎著称,但后来成为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