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地方的风俗风情作文500字

彩灯舞在赣北语系各县广为盛行,尤其是九江、瑞昌、武宁、永修等地。这种传统表演多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时节举行。如今,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会在长街广场或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此增添欢乐气氛。彩灯种类繁多,名称各异,主要包括龙灯、狮灯、蚌灯、车力灯、茶箩灯、跑马灯和...
写一个地方的风俗风情作文500字
彩灯舞在赣北语系各县广为盛行,尤其是九江、瑞昌、武宁、永修等地。这种传统表演多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时节举行。如今,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会在长街广场或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此增添欢乐气氛。彩灯种类繁多,名称各异,主要包括龙灯、狮灯、蚌灯、车力灯、茶箩灯、跑马灯和采莲灯等。
九江的“龙灯”,又称“龙舞”,在当地俗语中称为“玩龙灯”。它的形象特色鲜明,多用竹、木、布、纸等材料扎成,节数多则近百,少则二、三十,但均为单数。其中,能燃烛的称为“火龙”,不燃烛的则称为“布龙”或“沙龙”。龙舞的套路多样,常见的是表演者一手举红色绸珠,在两条“龙”之间戏舞,使“龙”随红珠腾跃、滚动、盘起、穿插,为观众带来目不暇接的视觉享受。
九江县的“船灯”,又称“采莲船”,用竹篾扎成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纸,绿色绸布表示水纹,遮住少女双脚。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撑篙(桨),艄婆撑舵,手摇大蒲扇。三人动作协调,模拟行船动作,船中少女唱各种小调,配以锣鼓,艄公艄婆不时插话帮腔,诙谐滑稽。
湖口渔鼓流行于湖口及鄱阳湖滨地区,以丰富的鄱阳湖渔歌和民间小曲为基调。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持河豚鱼皮蒙的竹制鼓筒,右手执精致小木棍,拍击鼓面和小跋,发出清脆、浑厚的“二响”声。其声似渔舟披风拍浪,旋律流畅,曲调婉转,充满水乡生活气息。
傩舞,又称“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的图腾信仰,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仪式,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由四人主演,戴面具,身着兽皮,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朱发画皮,执长麻鞭,甩动作响,高呼各种神名,各有音乐伴奏。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表演风格各异。有的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称为“文傩”;有的气势威武磅礴,情感奔放,节奏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称为“武傩”。这种古老的傩舞至今仍流行于德安、武宁、都昌等县的舞台、厅堂和村镇田头。
瑞昌船鼓原名“龙船鼓”,原为滨湖水乡居民在端阳节龙舟竞渡时的演唱小曲。清代乾隆年间传入瑞昌,并在当地民间曲调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伴奏乐器除原来的小鼓、马锣外,还增添了欢乐的唢呐,形成独具风采的瑞昌船鼓。
瑞昌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瑞昌素有“剪纸之乡”的美誉。瑞昌剪纸以简练优美、构图匀称、造型生动、剪法明快为特点,用途广泛,既可作门窗、顶棚、筐箩、家俱的装饰,也可作枕套、鞋面、被早门帘、桌布的绣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武宁采茶戏起源于幕阜山区的武宁县,由于当地盛产茶叶,采茶歌流行,逐渐形成了采茶小戏,名为“三角班”。清代乾隆年间,武宁采茶戏流传到湘、鄂、赣部分地区,后经许多艺人的创造、革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宁采茶戏。该戏以县城为中心,在修河上游称“上河派”,修河下游称“下河派”。前者受汉剧、湘剧、宁河戏等大型剧种影响,长于做功;后者受湖北黄梅、阳新采茶戏影响,侧重唱功。武宁采茶戏现有大小型剧目150余种,唱腔可分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武宁锄山鼓又称“催工鼓”、“打鼓歌”,至今在武宁县船滩、温汤、南岳、东林、里溪、扬州等乡甚为流行。它是民间独具地方风格的传统艺术,也是集体劳动中以歌助兴,击鼓作气,寓娱乐于劳动的一种活动。锄山鼓多出现于集体挖茶山、锄油茶林、开荒垦地等劳动场地。几十人一字排开,由一人击鼓领歌;众人一面挥锄劳动,一面搭号相和,节奏快慢有致,旋律粗犷,格调高昂。2024-08-16
mengvlog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11-03 23:27: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萌文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作文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WEN.MENGVLOG.COM - 萌文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