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如下:1、主量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2、关键把握法 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如下:
1、主量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2、关键把握法
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3、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4、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5、倾向揣摩法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末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6、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7、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2023-03-29
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 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明确提出质 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 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 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 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2023-07-20
mengvlog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10-06 15:09: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多向发散法:从多个角度立意,选择最合适的。舍次求主法:聚焦主要人物或事件,提炼观点。求同存异法:对组合性材料,寻找共同点或交叉点。互补完善法:结合不同材料,提炼全面合理的观点。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灵活运用能提高审题立意的准确性和文章质量。

  •  赛玖百科小窍门 高考作文轻松审题

    总结:高考作文审题需以材料为根基,通过关键句、情感、原因等多维度分析,结合思想深度与知识储备,实现精准立意。避免机械套用技巧,注重逻辑自洽与观点创新性。

  •  文暄生活科普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中心明确突出

    一、正确性 在审题立意时,首先需确保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这意味着作文应准确全面地揭示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意义,避免偏离主题或产生误解。同时,立意必须符合题意要求,即紧密围绕作文题目展开,做到切题而不偏题。正确性是高考作文立意的基础,也是评判文章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二、深刻性 深刻性要求作文能够透...

  •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明确提出质疑。因为越人赤脚、披发,...

  •  翡希信息咨询 高考材料作文怎么审题立意?九点技巧同学们必须掌握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需掌握以下九点技巧:主旨领悟法:核心:准确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此作为文章的主旨。效果:确保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关键把握法:核心: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通常是“文眼”,蕴含材料主旨。方法:将关键词句作为突破口,选择立意角度。由果溯因法:核心:通过材料中列举的...

萌文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作文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WEN.MENGVLOG.COM - 萌文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