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
关于于丹的〈论语心得〉效应有何看法?
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值得我们品味学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但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和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强烈需要学习的我们却往往变得困惑: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干什么?通过学习这本《论语》感悟给我以启迪。
学习,首先应该是有志于学。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学习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成效的,是终身的事情,并且应该是为了消释心中的困惑,寻找天地间存在的真理,进而追求那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其次是学什么的问题。在孔子看来,第一应该学的就是做人,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孝、弟、信、仁爱排在了学的前面,可见,做人是学习的前提,比文化知识更重要,这也与我们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首位是一样的道理。在学习的具体内容方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应该学习文化典籍,社会实践,忠诚的品德,诚信的秉性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也与当今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吻合的。
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说得最多。首先应该是乐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后是应该充满对学习的期望,应该“学而不厌”应该积极主动、不知满足。再有就是应该实事求是,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最后就是要谦虚,应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要以不知为耻,要敢于向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请教。
在学习方法方面,孔子很注意思考和实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学习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对很多事情疑惑不解。“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过去所学知识,结合实践,得出自己的见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要把学习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才算是找到了学习真正的快乐。
于丹《论语》感悟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智慧之道”还是“学习之道”,无论是“治世之道”还是“仁爱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运用。2016-12-03